浙江商业间谍新三十六计

  发布时间:2010-8-27 15:54:27 点击数:
导读:  通讯员孟萍记者陶魏斌都市快报  商业世界的战争看上去悄无声息,但它实实在在每天都在发生,有时候甚至是一场潜伏与反潜伏的暗战。  杭州湾上虞工业园区某化工公司王总至…

 

 

  通讯员 孟萍记者 陶魏斌  都市快报

 

  商业世界的战争看上去悄无声息,但它实实在在每天都在发生,有时候甚至是一场潜伏与反潜伏的暗战。

 

  杭州湾上虞工业园区某化工公司王总至今心有余悸。“谁能料到,我身边工作了两三年的企业高管,竟然是个商业间谍!”

 

  上周,当这个“卧底”被当地警方带出工厂大门时,大多数员工都张大了嘴巴。

 

  一项调查显示,有近七成浙江民企都遭遇过“间谍门”。

 

  资深猎头人士、浙江千里马人才服务中心总经理洪文祥说,有关企业商业泄密的事情防不胜防,只有小心小心再小心。

 

  核心岗位安排反卧底人员

 

  公司传真机上连着另一根线

 

  今年上半年,杭州湾上虞工业园区工商所对园区企业做了一番调查,发现商业秘密泄露已成为当地企业发展的最大隐忧。“园区里很多都是高科技企业,商业泄密对他们影响非常大。”工商所所长王唯洪说。

 

  “我现在招到特别能干的员工,都要特别留个心眼。”浙江奥复托化工有限公司总经理王晢金显得无奈,这似乎成了一个悖论:因为企业愁的是找不到人才,可又怕太能干的人最后是个“卧底”。

 

  现在王晢金还秘密在公司各个核心岗位上安排了反卧底人员。“因为很多技术不可能一个岗位就能知道,如果某个人经常去和一些关键岗位的人闲聊,套近乎,那我就要引起注意了。”

 

  公司传真机上连着另一根线

 

  除了对手狡猾,企业保密意识的薄弱,也是商业秘密遭窃的重要原因。

 

  工商执法人员调查发现,在不少民营企业里,样品室可以随意拍照摄像、实验室技术资料未标明“秘密”或“受控”等字样、车间原料与产品出入登记流于形式、门禁检查不严等情况比比皆是。

 

  不少企业缺乏保护商业秘密方面的人才,有些力不从心、束手无策。

 

  “很多企业,自己泄密了还不知道。”洪文祥说,“不光小企业,大企业也有这样的问题。”

 

  他曾经遇到一个客户,某段时间里所有投标的项目,总是会被竞争对手击败。后来一检查,发现公司的传真机上居然还连着另外一根线。“所有客户发过来的资料,那个‘间谍’也能收到一份。”

 

  另一个案例是,浙江一家著名的房地产公司,喜欢在年终时大奖销售经理。“这不是什么坏事,但是他们犯了一个低级错误,每年都在自己的网站上,把这些销售英雄的名字、职务等具体信息挂了出去。”

 

  这些人也都成为了竞争对手挖墙脚的目标。

 

  揪出卧底将上黑名单

 

  “有关企业商业秘密的纠纷是比较难解决的问题。”浙江泽大律师事务所资深律师钱梁说。在专业律师眼里,首先发现泄密比较难,其次取证也非常困难,最后要定性损失就更难了。

 

  不过,政府部门也在解决这个问题。台州工商经侦大队大队长姚远方说,他们正在联合企业防范商业泄密。同样,义乌工商经侦大队朱运权也说,接到很多企业关于泄密方面的报案,也在想办法。

 

  现在杭州湾上虞工业园区,在当地工商部门帮助下,园区内10多家试点企业已经组建了商业秘密保护机构,一些企业开始签订员工保密制度、员工保密协议、外协加工企业保密协议、员工竞业限制合同等。

 

  “我们计划明年,尝试建立涉密企业信息库及全国唯一经营企业备案录,明确企业商业秘密保护范围,一旦揪出‘卧底’,将曝光黑名单,提醒企业不再录用。”上虞市工商局有关人员说。

 

  现在,当地工商部门为企业做商业秘密的风险评估,被定为五星的属于“泄密危险系数最大”。“我们还发了一些小册子,告诉这些企业应该注意哪些危险的地方。”

 

  十五类高危泄密人群

 

  1.单位的科研人员;2.原材料供应商;3.模具制作商;4.半成品生产商;5.销售商;6.仓储公司;7.创意策划、设计者、广告商;8.翻译人员9.计算软件开发商10.打字店业主、印刷业主;11.新闻记者12.各类顾问、律师;13.税务、海关、商检等行政执法人员14.政府涉密人员;15.银行职员

 

  近百万开发的产品 500元就卖给竞争对手

 

  副总、销售经理等8人辞职 带走了5000万的订单

 

  【收买计】掌握竞争对手高级管理和技术人员、中下层干部、熟练操作工人或技工、保安人员名单、地址、联系电话,有的放矢地进行贿赂、收买、刺探、获取商业秘密。

 

  浙江盈昌眼镜实业有限公司位于临海杜桥,每年冬季是生产旺季。到了2月,产品就进入仓库,4月时销往世界各地。

 

  但是最近几年,公司却发现,自己的新产品在上市一个月前,同样的产品就开始在国内市场上销售。

 

  “我们很多的产品都是和浙江大学等研究单位一起开发的,成本也很高,可没想到,这些产品还没走出仓库,市场上就有的卖了。”公司高管很郁闷,这直接给公司带来了近百万元的损失。

 

  终于有一天,一位窃取眼镜的工人,在下班时被公司保安逮个正着。

 

  让公司高管哭笑不得的是,他们花近百万元开发的产品,这个员工居然以500元的价格卖给了当地另一家眼镜生产企业。

 

  副总、销售经理等8人辞职 带走了5000万的订单

 

  【跳槽计】跳槽者钻原企业未建立商业秘密保护措施的空子,有意识地进行周密安排,“出嫁”带“嫁妆”,拿走商业秘密。

 

  台州山河公司的主要业务是生产圣诞灯和凉棚,产品主要销往国外。

 

  从20082月到20092月,公司突然发现,一年内,公司近500万美元订单仅剩20万美元,从年产值6000多万元到几乎没有订单可做。

 

  “当时公司有一张订单被偷了,业务经理承认了盗窃订单的事实,不过公司并没有对其作出处罚,只是让他认清错误,保证绝不再犯。”

 

  谁都没想到,这居然是一个“炸弹”。

 

  直到有一天,在短短一个月间,公司一位副总、一位销售部经理、样品组组长甚至车队长等8人同时提出辞呈,在公司还未及批复的情况下,8人便离职了。

 

  他们带走了5000万元的订单和105份印有山河公司字样甚至盖有“绝密级”印章的文件。

 

  “公司订单逐渐减少,我们也非常怀疑这和订单被盗有关,但相关业务经理谎称是价格原因致使客户取消订单,经济形势对公司也有非常不利的影响。”山河公司高管说,“很长一段时间,我们苦于没有有力的证据”。

 

  目前,此案已有多人被刑拘。

 

  公司来了个小姑娘 打探商业机密

 

  【刺探计】派人打入竞争对手内部从事临时性工作,利用所见所闻和接触商业秘密的机会,刺探一定范围的商业秘密。

 

  浙江千里马人才服务中心总经理洪文祥说,他也遇到过一个商业间谍。

 

  当时有一个小姑娘,跑到公司找到他,说他们公司需要招聘一个高管。“她递上来的名片,上面的职务是董秘。”

 

  这个小姑娘坐下后,问了很多细节问题,还要了公司的招聘流程等。

 

  “这些问题都很细,很多涉及我们猎头公司的机密内容。”不过在当时,洪文祥出于礼貌,并没有直接点出自己的疑虑。

 

  当这个找上门来的董秘一走出办公室,洪文祥马上打电话到她的公司,说找名片上的那个人。

 

  “电话那头传来一个声音说‘我就是’,当时我心里一下子明白了。”

 

  后来,洪文祥让大厅保安叫住了那个小姑娘。“我对她说,对不起,能不能把我刚才给你的资料还给我。”

 

  小姑娘开始不肯。“我说你介不介意我当着你的面,按照你名片上的电话给你打个电话。”

 

  说完这句话,小姑娘的脸一下子红了。

 

  能干的销售经理 在外面自己开了公司

 

  【安插计】以委派人员的技术或营销策略策划专长吸引竞争对手,而被竞争对手聘用,长期从事某专业工作,通过长期的努力,取得深信、任用,乃至重用,此时挖取重大的商业秘密或组织集体跳槽或进行有计划、系统地破坏,给企业以沉重的甚至毁灭性的打击。

 

  半个月前,温州某小家电老总郑某还在为招到一个能干的销售经理而高兴,可等他从台湾回来之后,发现一切都变了。

 

  “招聘时,发现这个人对行业非常熟悉,我们都很满意。”

 

  到岗后,这个小伙子也显得很热情,总是主动提出干这个干那个。“有几次还去车间,说要熟悉一下我们产品的生产流程,有利于他做销售。”

 

  几乎所有的人都对这个人很满意,老板也不例外。

 

  不过,等郑老板这次考察回来,却发现莫名其妙丢了好多订单。

 

  到老客户那里一调查,才发现招聘进来的这个销售经理是个“内鬼”。

 

  “这个人在外面开有公司,法人代表就是他。”说到这,郑老板愤怒不已。

 

  怎样才能避免招进“间谍”

 

  当我问千里马猎头公司老总洪文祥,怎么才能避免招进“间谍”时,洪文祥笑了说:昨天也有个老总问了他同样的问题。

 

  “我觉得这个真比较难,只有多加小心。”

 

  他举例说,在招聘的时候,特别是关键岗位,要留心对方的职业经历,最好能清楚他的离职动机,还要去打听,这个人在原单位和老总的关系怎么样。

 

  浙江奥复托化工有限公司总经理王晢金说,他们也想这么做的。“最好有关部门,能提供详细的人事档案,便于企业招聘。”

 

  最后在面试的时候,洪文祥建议,一定要多几个追问。“来做间谍的毕竟心虚,你多追问几个,他肯定会有一些破绽。”

 

  泽大律师事务所的钱梁律师,从法律的角度给了几个建议。

 

  他说,首先企业要弄清楚哪些内容是属于自己的商业机密,其次要和员工签订保密协议,明确双方的约定。

 

  对于一些核心岗位,钱梁建议企业要设一个“脱密期”。“就是说一些核心高管离职前,要先去一些不相关的岗位工作6-12个月,等他了解的机密信息失效的时候,才能正式离岗。”

 

  最后还要完善对离职员工的动向追踪制度。“这就在签订合同时,要明确对方有在离职后披露动向的义务。”

 

上一篇:股权质押帮企业融资 下一篇:会计账簿 股东可看不可印